笛卡尔在《谈谈方法》中强调了这样的观点,正确的方法可以帮助一个人逐步增长知识,一步一步地提升一个人原本平庸的才智,使其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达到的最高水平。
所以笛卡尔说他“很愿意在这篇谈话(指《谈谈方法》)里向大家说清楚”他走过的那些道路,把他的经历如实地一一描绘出来,“使大家能做出判断,好从群众里听取大家对我的意见”。笛卡尔希望“它会对某些人有益而对任何人无害”。这告诉我们的是,所谓方法推广是要谨慎的,我们能保证自己推广的方法对他人无害吗?问题是“从事向别人颁布训条的人一定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”!
如何找到我们自己的方法,提升我们的才智?最要紧的是要不断学习,广泛涉猎,笛卡尔告诉我们“博学旁通,连最迷信、最虚妄的东西也不放过,是有好处的,可以知道老底,不上他们的当”。这让我想起了邝红军博士告诉我的他的一个阅读经历,他将某人谈某某课堂的书和某人谈教育的书读买来读了一下,终于发现某某课堂理论的荒谬,并会对某人的“市场意识”作一个专题的研究。学习才是提升智慧的有效途径,当然这学习绝不局限于书本。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以书本所说的“为榜样”“亦步亦趋,每每会同传奇里的侠客一样陷于浮夸”,那么,我们“想出来的计划每每会无法实现”。
笛卡尔甚至认为“普通的人的推理所包含的真理要比读书人的推理所包含的多得多:普通人是对切身的事情进行推理,如果判断错了,它的结果马上惩罚他;读书人是关在房子里思辨道理进行推理的,思辨是不产生任何实效的,仅仅在他身上造成一种后果,就是思辨离常识越远,他由此产生的虚荣心就越大,因为一定要花费较多的心思,想出比较多的门道,才能够设法把那些道理弄得好像是真理”。读到这里,我于是明白了那些教授、博士还有掌握者舆论“阵地”的大佬们为什么总是要评判中小学教师的弱智与残脑的原因了,因为他们想要证明的就是他们掌握了真理。“尽信书,不如无书”,是不是这个道理?
笛卡尔说,在“考虑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,都有博学的人支持,而正确的方法只有一种”,因此我们要“把仅仅貌似真实的看法一律看成大概是虚假的”。我的理解就是对待具体问题,我们固然要听大家的意见,尤其是智者的看法,但是这具体的问题是需要我们自己处理的,只有我们所具备的条件、智慧下的方法才是唯一的。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冗余的社会中,我们更需要学会筛选与判断,只有当我们透过华丽的包装,看到背后的东西的时候,我们选择的方法才有可能是可靠的。如果我们想掌握正确的方法,就要“如饥似渴地”“学会分清真假,以便在行动中心明眼亮,一辈子满怀信心地前进”。